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4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    一、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?有何巧妙的方法? 
    劝诫别人有个先决条件,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。假如信任不足,可能劝的时候会误解你,是不是看他不顺眼?是不是在毁谤他?所以劝诫要先有信任。如何能够赢得亲友的信任?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,必须透过真心的关怀、付出才会建立信任。也有朋友很热心,喜欢帮助别人,但是很多朋友看到他会觉得他很烦人、很啰嗦。这种人做得要死,却给人家嫌得要死,因为他的关怀跟付出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。所以,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,然后去付出,自然而然能够赢得信任,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劝诫他就能够接受。如:
    父子关系当中:当父亲的可能有好几个儿子,特别相信某一个人的话,应该就是这个孩子最让他放心,最孝顺他,所以已经赢得了父亲的信任。因为常常在父亲需要的时候,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尽他的为人子的本分。
君臣关系上:上司最需要我们去帮他承担一些工作,我们都能够默默的做,而且每次做都能够让他放心,所以也是针对他的需要去付出,他就很信任我们。
    夫妇关系中:太太在家里把家里整理好,然后又把孩子教育好,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。所以自然而然很信任这个太太,那太太所讲的话自然就有分量。
    媳妇嫁到夫家去,假如一过去就指指点点,这里要改进,那里要改进,那一定会让夫家的人对我们很排斥,因为才刚嫁过去,还没有建立深厚的信任。所以要随顺人情,要善体别人的感受。到一个新的环境,一定要多看:看别人的需要在哪,去付出;多听:听出别人的需要,有时候也会听出一些忌讳,别人不愿意提到的就先避开,要听出需要、听出忌讳;多看、多听,少讲、少出意见。到一个新的公司去,也应该多看、多听、少讲!当你做得多说得少,主管、上司就会很信赖你,到时候你的意见他就很重视。所以道理都是相通的,都是适用的。
    而且给他人建议,不要本来都没建议,一建议就建议五条、六条,这样也不好。就偶尔建议一条,结果虽然他们没有做,后来都像你所印证的:你讲得很准!慢慢那个信任就愈来愈高。 
    二、在父子关系中,父亲规劝孩子或孩子规劝父亲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? 
父子关系、君臣关系、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、在付出当中。我们思考一下,去劝别人成功的机率有没有超过五成的,现在人都不好劝,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,一来是确实人没有接受圣贤教诲,另外一个角度是现在心都太急躁了,所以在劝人的时候,有时候在态度、方法上都没有掌握好。所以,规劝中要运用智慧,如李世民哭谏父亲,儿子骗父亲的故事。
    儿子劝父亲:隋唐之际,李世民用《弟子规》说的“号泣随,挞无怨”让他的父亲改变了行军路线,军队不至于造成危难。 
    一个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一个军队,假如没有这支军队,中国的历史可能都要改写。所以人生确实要很谨慎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人要时时谨慎,还有要时时感恩,因为在这个过程,也是有非常多的亲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、引导、规劝。 
  父亲劝儿子:父亲劝儿子大部分是在儿子已经成年了,也不方便对他大吼大叫。但是在小的时候,可以义正词严训诫他。大了都爱面子,当场在别人面前骂他,他可能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。有位16岁的年轻人,开着车到一个游乐地方把他父亲放下来。跟他父亲相约下午四点在这里碰头,他就开着车到一个加油站去加油,加完油后就到旁边的电影院去看电影,结果看完电影和父亲相约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,他赶快跑到加油站,把车开到要跟他父亲会合的地方。想到父亲一定会骂他,所以就想了个理由,是因为车子抛锚去修理汽车了。“倘揜饰,增一辜”,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,现在是“有心非”就“名为恶”了,他以为他很聪明。他父亲说:你为什么要欺骗我?他还不放弃说:父亲,我讲的都是实话。他父亲接着说:我已经打电话到这个加油站,他们告诉我,你的车子一直都放在那里。结果他的谎被揭穿了,很惭愧。 
    他父亲接着说:我很生气,我不是生你的气,我是生我的自己的气。我教了十六年的儿子,居然会为了怕我责备而欺骗我,这是我教子无方,所以我应该好好检讨我自己,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。”离他们家十八英里,一个小时差不多才走四、五英里,他父亲真的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,儿子开着车在后面跟着。这个儿子说这是他一生走过最煎熬的路,但是也是他这一生上过最好的一堂课。这位孩子说,他从那时候开始到他现在,从来就没有再撒过谎。所以,这个父亲是用他的德行、用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。
   所以我们劝,除了要有一颗真心、存心、善心之外,也要有很巧妙的方法。 
    三、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,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之处? 
   魏征讲话很有语言艺术,如“皇上,我不要做忠臣,我要做良臣。”“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,做良臣才不会没命”。唐太宗哈哈大笑时会想:忠臣都是被谁杀的?被暴君杀的;假如我把他杀了,那我不就变什么?变历史上的暴君了!所以,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。 
  后来魏征去世了,唐太宗哭得很伤心,他说:我有三面镜子(以前都是铜镜),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”,可以把他的衣服、帽子戴好;“以史为镜”,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,“可以知兴替”,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,怎么做会让朝代败,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;“以人为镜”,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,“可以明得失”,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,进而去修正。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,而现在已经坏了一面,就是魏征死了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,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、爱才,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。 
   四、《中庸》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? 
   现在企业界很强调管理学问,其实《四书》里面也有管理学问,而且都是非常精辟的管理学问,都是纲举目张。《中庸》里面有提到,“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”,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:“修身也,尊贤也,亲亲也,敬大臣也,体群臣也,子庶民也,来百工也,柔远人也,怀诸侯也”,这九个方法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。 
  第一个一定要“修身”,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,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,所以《大学》里面也提醒“有德此有人”。现在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,现在暴发户很多,但是他要请人都请不到优秀的人。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,所谓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这些有志之士过来。所以根本还在修身。 
  第二个“尊贤”,尊敬贤能的人,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,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。用真诚心、恭敬心,还有一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,才能请得出这些人。唐太宗珍惜魏征,一定会让更多读书人愿意来效忠他,这是尊贤。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,还会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,甚至于他还好女色,纵使他现在如日中天,迟早会衰败下来。所以一个人尊贤就能够“去谗远色”,去谗言,远离女色。 
    第三个,“亲亲也”,“亲”是指他的父母、亲人。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,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、感化他的人民。在中国有个企业,它本来已经亏损了人民币七、八亿,亏了那么多,很多企业可能都爬不起来,但是它还是坚持继续努力。在这个努力过程,他们这个企业的家风很好,每到重要的节日,董事长一定带着他自己的孩子、孙子一起拜他的妈妈,所以这个家里有孝道之风。然后他对于他的员工训练也很用心,这就是把员工当亲人看待,他们用《弟子规》来训练员工,一般的企业、商业,训练员工怎么把东西卖出去,但是他却是用《弟子规》来训练员工,代表希望员工在他这里能够成长,能真正学到做人做事。改天纵使离开了,他也觉得对得起这个员工。有他的这一分孝道,也有这一分对下属的一种关怀、栽培之意,所以他现在已经从亏损了七、八亿人民币,到现在企业发展得很快速,也很成功。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,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。而很多的企业为什么不能长久?因为他都没有回归到根本的做人态度,很多人是倒下来了,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倒下来。
     五、什么是善学? 
    有位老师成长特别快,他觉得蔡老师讲课每句话都在骂他。这是因为他时时看到好的就提醒自己要效法,听到不好的马上“见人恶,即内省”,就好像觉得每个都好像在说我一样,这个叫善学。所以同样听课听那么多,每个人学到的都不一样,善于学习很重要。
    六、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? 
    “巫蛊之乱”的故事:汉朝的时候,有些江湖术士要诬告别人,把它们埋在地底下,用一些诬术去陷害太子、皇后。后来太子觉得情况不妙,就起兵杀了这些欺骗皇上盅惑的人。皇上以为太子要造反,就把太子和太子的亲人都关起来,并说要全部杀掉。其中有皇上的曾孙后来的汉宣帝刚出生。大臣丙吉对来要人的讲,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,更何况是皇帝的亲人。皇帝听后醒悟过来,放了那些还没有被杀的人。丙吉后来也没再提过此事。丙吉这种“杀身成仁,舍身取义”以死进谏的态度决不是为自己要有什么好处,而是是否遵循圣贤人的教诲,是否是念念为国家、为人民,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 
    “不到黄泉不相见”的故事:周朝郑庄公因母亲宠爱弟弟,支持弟弟很多力量,郑庄公一气之下,说出了和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。从此,母子俩不再见面。臣子颖考叔利用送郑庄公礼物,君主回请他吃饭的时机,他把君主赏赐的好吃的都放在一边要包回去送给母亲吃。他的一片孝心,感动了郑庄公说自己都没有母亲可以孝顺。结果颖考叔早就找了地方叫黄泉,促成了郑庄公和母亲的相聚。颖考叔劝诫的面影响很大。一是一个孝子可以体会为人父母的辛劳,当一个母亲不能得到孩子的奉养,内心会很难过。二是一个国家的国君都不孝,全国的子民也会不孝。全国的风气瞬间会变坏。也劝诫了世人 “勿以小嫌疏至亲,勿以新怨忘旧恩”,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,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,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,其实这么做害了自己,也伤了别人的心。  
    七、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?  
    劝兄弟难度很高,因为兄弟的年龄差不多,要产生很深的敬意,除非你的德行让他很佩服。不然你劝到一半,他会说:你是五十步笑一百步,你也差不多,你有什么资格说我?假如我们的兄弟这么讲,这个时候要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有时候沉默,一默如万雷,你沉默的时候,他愈讲些刻薄的话,他会愈讲愈心虚,因为毕竟你是好意相劝。
     如:明朝读书人陈世恩的弟弟游手好闲,常常半夜才回来,陈世恩的哥哥很生气,看到弟弟就骂他甚至于要处罚他,结果弟弟反而愈骂愈不回来(所以我们做什么事要看结果如何,假如效果不好,要赶快修正方法、态度)。陈世恩就跟他哥哥说他来试试,从那天开始,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(这个时候很重要,要沈得住气。假如沉不住气,怎么还不回来?可能一看到弟弟火气就上来了。所以,劝人要具备耐性)。等到十一点、十二点,终于看到弟弟了,马上不等弟弟走到门口,他直接跑过去抓着他弟弟的手问寒问暖,这样坚持了好几天,后来他弟弟慢慢就愈来愈早回家。当然当他弟弟已经生活正常,这个时候哥哥更要进一步把很多圣贤的教诲教给他,因为弟弟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,他才可以把人生经营好。而最重要的是陈世恩用他的真心,用他的关怀,不用言教,用身教,他赢回了他弟弟的这一分兄弟的情谊。
    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